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青浦区实验中学 王轶斐
最近读了余党绪老师的《祛魅与祛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写下一些粗浅的感受。
首先谈谈对于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的理解,“维基百科”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介绍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机能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余老师则借用了恩尼斯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并且余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多元、理性与温和。从上面的这些定义和理解来看,批判性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且这种思维方式是经过训练所形成的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与素养,它的提出并非只针对语文教学,但为何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我的理解是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提升人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素养。当然,如何提升自己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一开始我也是很迷茫的。
余党绪老师在自序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写道:“语文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在我的实践中,就是‘思辨读写’。我尝试的‘万字时文阅读’与‘经典精读’,我探索的‘基于公民表达的写作教学’,‘读写结合’的纽带正是批判性思维。基于这样的启发,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要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老师。教师研读文本,对文本有独立解读是第一步。例如在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文本主旨的解读时,有人认为文章反映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有人认为是表达对小兄弟的悔恨,写的是兄弟情深;有的认为表达作者对国民麻木的批判;有人认为是达作者的自省精神等等,在诸多的解读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听取别人观点中的合理性,依据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告别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
其次,要尽量引导学生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许多在生活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命题,其实经不住追问。例如,我让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演讲时经常探讨诸如“什么是语文?”、“科学和艺术哪个更重要?”“‘人人平等’这句话是真理吗?”这样的话题,对这些被我们默认的东西进行激辩,实际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更要从这样的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寻常。如胡适先生写《差不多先生传》中对差不多先生有这样的描写:“他有一双眼睛……有两只耳朵……有鼻子和嘴……他的脑子也不小……”。我们常说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但每个人都有眼睛、鼻子、嘴巴、脑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胡适还要写一遍?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就从这些“普遍性”中找到了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反常性”——有眼但看得不很清楚,有耳却听得不很分明,有嘴鼻但对气味口味不讲究——这种反常,正是差不多先生的荒唐所在,作者的批判所在。
再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在课前我会带着学生讨论“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你愿做‘鸡头’还是‘凤尾’?”这样的话题。再如《风筝》这篇课文中,为什么文末写道“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预习时候他自认为“我”的沉重,是对被“我”伤害过的小兄弟的愧疚。但在课堂听了“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了先前“我”对于他的精神虐杀?”、“作者又为什么要写小兄弟全然忘却,而不写他依稀记得?”这两个问题的争辩之后,他对之前自己的理解产生了怀疑,觉得仅仅是因为觉得愧疚就觉得沉重,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似乎太浅了。进而他想起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达主旨的作用,他重读了前文“精神虐杀”这一幕,比对了“我”和小兄弟的各自反应,并且关注到了在“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段描写中的“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这些词,反映了在小兄弟的意识中,他对于玩风筝这件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小兄弟自认为犯错了,且封建礼教教导我们不得顶撞长辈,于是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惩罚了。以我们现在人的认识来看,玩乐哪里有错?这不就是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吗?比之对小兄弟的愧欠,作为“觉醒者”的鲁迅当然更心痛于国民的愚昧!
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可贵的,整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思维互动也让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对一个命题有深度的认识和见解,并能够凭证据讲话,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时常反省,也能对对自己的异见给予包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们会勇敢、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面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