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生活中的一首诗
晨星幼儿园
黄晓峰
一、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的缘由
我与书结缘过晚。
也许因为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大家的生活品质只在于油盐酱醋,也许因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太单薄,所以我儿时身边没有什么书,唯一拥有的只有从姐姐那里得到的作文选和一本从爷爷那儿掏来的古龙的武侠小说。那时,我还不觉得书是个好东西,倒觉得它有些可恶。直至上了高中,我才爱上了书,归功于遇到了一位爱书的老师。
与书结了缘,从此再也无法放下了。
直至今日我还记得我的高一语文老师,他将自己部分的藏书存放在班级内,并在每本书上落上笔名,作为班级的图书站,学生可以自主借阅。书籍大致都是一些文学书刊,散文,小说,依稀记得苏联作品偏多,《复活》、《静静的顿河》,还有些王小波的作品,诗歌偏少,仅有一本泰戈尔《飞鸟集》。
当时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有几分才情,荣幸当了语文课代表,所以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图书站的负责人。一下子手里有了这么多书,感觉非常的神奇,但又无从下手。我刚开始选择了《静静的顿河》,不过翻了十几页,被厚厚的两大本给吓走了,猴年马月才能看到结局。有了这次教训,我就开始挑书比较薄的,文章比较短的看。看了卡夫卡的短片小说《变形记》,没有看懂,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再看鲁迅的《朝花夕拾》,薄薄的一本,看的很快,也没有怎么看得明白;最后,我拿起了《飞鸟集》,也没看懂,但读得有味,语言美,哲理性强。看到最后,竟然被现代诗歌给迷住了。
现在,我暗自好笑,我没有选择先读小说,散文,竟然选了诗歌,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正好与读书的顺序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翻转。
二、书痴者文必工:读书的习惯
卡片索引
姚雪垠:有志于治学的人,我建议你们特别重视卡片工作。记卡片工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把大意记在卡片上,一个是抄录原书。
说起我的才情,也是被诗歌惯坏了。有时读上几句,便有黯然神伤之感,久而久之,倒成了一个忧伤之人。越是忧伤,外人就越发觉得我神秘兮兮。可惜,那时我只读诗歌,空有语言之美,缺乏了文字思想。
上了大学,才是我读书的转折。
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大学文史老师,大约五十岁模样的女人,身材挺拔,气质尚佳,着是迷人。在她的一节文史课上,她没有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介绍她的一位老师。她极为钦慕她的老师,在于治学的严谨。本以为她的故事是则鲁迅式的爱情故事,一位学生爱上了她的老师,可惜她只是敬重他的质朴的为人,扎实的学识。我的老师沉默了会,接着说“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去他家里做客,我惊讶了,书橱一尘不染,里面装着满满的书,文史哲,数理化,排列整齐。我的老师打开了他的抽屉,抽屉里也满满的自制的纸卡片。我拿起一张,正面有书名、日期、内容,反面是自己的感想。”说到这里,她拿出了一张自己的纸卡片,“就是这样子,简单的读书卡片,我的老师用十年时间塞满了三个抽屉和两只箱子。”
这件事是事后室友告诉我的,当文史老师在讲这些内容时,我正坐在最后一排,津津有味的啃着海子的诗歌。我并没有发现她进到了我的身边,拿起了书本,看了看封面,随手翻看了几页,然后放回到书桌上。她说,徐志摩的诗其实很古典,有空的时候可以再去读读《诗经》、《楚辞》,那种味儿更为浓郁。
就是这位文史老师,让我更深层次的接触了古典诗歌,养成了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
读书札记
曾子:一日三省吾身。
大学里的读书大致都是泡在图书馆里的,一本一本的读,有些一口吞下,有些慢慢咀嚼。在读诗歌的同时,我喜欢看一些读书札记,这个书,轻松,直白,像清水里的鱼,时而游,时而停。接触的第一本是王安忆的读书札记,读完每一篇,都想去读一读她所读的原著。这样一来,读完一本札记,我于是乎看了四五本书,等读完原著,再回过头来读一遍札记,便显得非常有趣味。可惜的是,大学里的图书馆不是每本书齐全,书店买又太贵,因此有些书只能在札记里去想象它们的模样。
读了几本札记,我也有意愿着手写一些。
细细想了想自己看过的书,无从下手。狠了下心,准备从一本新书开始。写札记,难在开头,写了又觉得是原著的翻版,或是注解,我们没能在写札记上有所收获。于是乎,改成了心得,长长短短的几句,说出记忆最深,最感人的。这样一来,简单,轻松,在读读写写中没有负担,又有所收获。
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读书的转折
海子情结
海子的诗让我找到了自己。
在徐志摩先生的诗歌中驻留了许久,体验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油画美。可惜,我始终未能探寻到他灵魂的源头,大致是我经历了太少,又因为我对于他欢爱的生活不能苟同。无意间,我探寻到了现在诗歌界抄的的沸沸扬扬的海子。
读海子的诗歌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极大的宣扬了平静之美,似乎在这个吵吵闹闹的社会里,成了一股清泉。再次读海子的诗歌也是由此开始。在大学书店里购得一本《海子诗歌选集》,随手翻弄几页,没读懂,却读出了味道。之后,细细品鉴,逐句雕琢,我豁然大悟。海子身上的味道正是我需要的味道,也是我身上的味道。
土地情结让我明白了海子,让我明白了自己。
真诚,真性,真挚,海子似乎站在了诗歌的山峰上,向过去的世界宣战,向未来的世界呐喊。在海子的诗歌里,我留下过泪,发过呆,回想过历史,仰望过未来。我看到了孤独的海子,伶仃大醉,躺在月光下,想念着她的爱情;我听到了狂傲的海子,踌躇满志,坐在阳光下,幻想着诗歌王国。
他疯了,因为他迷上了气功;我疯了,因为我迷上了他。海子的思想左右着我,他的哲学修养,他的宇宙观都改变了我。
我折断了我理想的羽翼,从华丽的辞藻中孑然脱身,从欢爱中回到现实。于是,读书的内容也转变了,一股脑儿的掉进了现实派的小说之中。
小说时代
孔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小说,必然要知道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比起散文,小说来的枯燥,幸儿我积累了良好的读书品质,又拥有一些基本的历史学识,读起近代的一些外国名著,省去了好多力。
此刻我才意识到,名著的意义何在,文豪的价值何在。
我有几个中文系的朋友,有时我们就会聚在一起,小酌几杯,谈一些文学话题。其中一个朋友喜欢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了不下十遍;又有一个朋友喜欢《浮士德》,对于歌德的研究也花了不少的功夫;还有一个朋友喜欢和我们聊司汤达的《红与黑》,幸亏这些中文系的奇葩朋友,引起了我对启蒙思想之后的十七十八世纪的小说的兴趣。
小说时代的来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
它是一场旅行,中国湘水的似水柔情,骑马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望无际,再坐火车开往多情的多瑙河,跨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不列颠;又一艘五月花,邂逅了北美风光。它又是一场英雄宴,保罗.柯察金,聂赫留朵夫,唐吉歌德,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的哲学
自我与他我
有一个朋友问我,读书有什么用,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最重要的是,等你看完之后,你终有一天也会忘的。我说,对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的朋友固然不懂,读书的美妙之处。如果我告诉他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肯定不信。说实话,读书真是改变了我的一切。先说,我热爱读史书,正史也好,野史也罢,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人生一生短暂,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经历各种物和事。书,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间接体验。所以,我是我本人,又不是我本人,我体验了部分“罗密欧式的浪漫”,又体验了“郭靖式的义薄云天”。我是多面的,我拥有了一个身体,却也有很多影子,这些影子就是在书本里面融入到我的灵魂中。
这也证明了,我可以花去一个下午晒着太阳,读一本书。身体在读着书,灵魂已在书里面。这个是我的读书哲学。
说一个趣事儿:
早前高中时期,我读上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发不可收拾。白天上课没时间看,最多趁着副课,偷瞄。只有到了晚上,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等寝室的同学都睡去后,我躲在厕所里,借着走廊光看;值班的老大爷每次都会发现我,每次都会扣掉寝室的分数。
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好法子,每当老大爷去检查时,我就偷偷溜到他的老巢,躲在里面看书,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掐好时间,半小时后他会准时回来,我就偷偷溜回寝室,躲进厕所,继续看,这正所谓“地道战”。
为什么这么做?也许,我就是孙少平。我掉入了他的世界,暂时放下了自己的世界。
记忆与忘我
陶渊明:好书读,不求甚解。
现在要我详细讲述早期阅读的书籍,我有些真的有些想不起来了。有时,看完了一本书,一会儿就忘了,怎么也串联不起来情节的发展。本以为,工作的压力导致记忆力衰退,但细细想想,想起了高中学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
这种感觉非常的奇妙,就像你随手放置了一样东西,随后怎么也找不到了,可是没过多久它自己出现在你面前。很多时候,我读书的经历亦是如此。
就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个短句,我平时想不到,甚至已经忘却。但是,在这个场景中,它出现了,很好的解释了我读书这个阶段的发展。
又如有一天,我偶然间走过一弯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浮现在我眼前;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的歌声飘过耳际;周敦颐《爱莲说》的“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印在脑海。
我忘却了他们,但他们没有忘记我,最终找到了我。
读书,始终要保持一个空空的脑袋;读完,就赶紧忘记它。
五、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的时间
鲁迅: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工作、家庭、孩子,似乎成了读书的敌人。你有千千万万不读书的理由,我仍只有一个读书的理由: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读书。
工作后,书籍的选择不再是随心随欲,组合家庭,有了孩子,读书的时间不再随心所欲。这一切阻止不了一颗“读书”的心。
工作与读书不矛盾,家庭与读书不矛盾,孩子与读书不矛盾。
读书使幼教工作有了深厚的理论认知;读书让家庭关系更为和谐、民主;读书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发展,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爱上读书。
无论何时何地,何等缘由,我坚持做好读书的习惯,每天必须满足半小时的阅读,就如睡觉吃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