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将读书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地完善自我,携手共创文明和谐、溢满书香的校园。
读书格言: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人在一生中要读三本大书,分别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卢新华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我的感悟:
遇见你,很美好
——致那些年读过的书
儿时家中床头有一书架,摆着父亲单位图书馆关门后分得的几本旧书,未必是为了装点,摆在那里着实是因为无处安放。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书之于我以后的人生总有些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意味。
少时的读书时光总是分外纯净,正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那是一种极单纯的对美好文字的亲近。那一本被翻烂了的《古诗文鉴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年少的我总会不自觉地吟诵其中的佳句,或含英咀华,唇齿留香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与书相伴,就是与快乐、宁静相伴。
犹记得那时读了太多伤春悲秋的词句,不知是天生感性的自己选择了低回婉转,还是太多的低回婉转塑造了今天感性的自己。庄周梦蝶,是耶非耶,早已无从知晓。后来电视上看到徐静蕾的采访,谈及家教极严的徐父不准小时候的她读宋词,我不禁会心莞尔。开卷有益,可是如果有人可以从旁指点,那最是再好不过的了。
也是从家里床头仅有的那一排书架上,我找到了一本类似文学经典速读的厚书,开启了自以为是的文学经典之路。在那本书里认识了可笑的堂吉诃德、忧郁的哈姆雷特、善良的卡西莫多。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我的读书故事已经悄然开始书写了。学生时代,班上女生开始捧读起一本本小小的言情小说时,陪伴我的却只能是张爱玲、李碧华、三毛、亦舒,即使当时读来也不过是情情爱爱、千奇百怪。想来原多半是从前打的底子,对文字的质感十分挑剔,即使在花季雨季也没有办法读“粗糙”的言情小说了。
自以为是的姑娘毫无意外的选择了中文系。在图书馆里,在老师的课堂里,在读过的没读过的书里,继续感受文学之美、了解人性之复杂。博尔赫斯说:“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么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么天堂的感觉就应该是丰富而自由吧。坐拥书城,何其富有!而立之年反思起来,当年的读书还是以感性认识和获得审美体验居多,信息获取型的文本读得少也缺乏理性的思考。而且那时读书颇有些执拗的自命清高,书摊上常见的,太过热门的书籍,我一定会敬而远之的。哪怕是卡耐基经典的《人性的弱点》,真正拿起来看却也是三十岁以后了,当年有多嫌弃,现在就觉得有多么的相见恨晚。毕竟“人的一生要读三本大树,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有些书籍就是帮我们去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
现在的我,读书没有太多自命不凡的端着,真正松弛下来,科学类会读,网络小说会读,热门畅销书也会读,偶尔一读,也别有一番趣味。很多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定计划或者给自己布置读书任务,读书时而紧张严肃时而轻松活泼。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是的,冥冥之中,遇见书,在书中遇见自己,很美好。
青浦职校,吴小溪,2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