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后悔,看第一遍的时候没有一口气把它读完。
《盘上之敌》这本书,是需要一气呵成看到底的作品。
凶手向被害人行凶,有贵子谈及性骚扰,末永制作电视节目,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写了一些毫无关联的碎片,看的我莫名其妙。直至石割冲进主角家中挟持了受害者这个主线内容出现之后也没能改变作者的行文方式。在前一章紧张的对峙之后,跟着又是另一章莫名其妙的女主那令人同情的少年时代往事。说实话,网文看多了,对于这种穿插手法十分反感。刚刚被吊起来的胃口,在下一个章节的第一个字立马被硬生生打断,这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让我对这本小说抱有了一定的偏见。也正因为这偏见,导致最后反转的时候被当头一棒,打的七荤八素。
当我耐着性子读到最后一个字掩卷而思,才发现这篇作品的行文方式只能是如此,在叙述主线的同时穿插一些看似莫名其妙毫不相关的内容,不知不觉地将读者一步步带入作者设好的陷阱之中,摔得鼻青脸肿却还要为之拍案叫绝。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本书的节奏非常舒缓,正是这种细腻与舒缓,让我放松了警惕,甚至忘记了这是一部推理小说,最后终于在毫无防备之下被会心一击,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智商上的缺陷。
每一段内容,其实都是有深意的。
国际象棋我并不懂,但是小说的布局还是能看明白的。掩卷沉思,其实线索早就出现在眼前。
书中字里行间充斥着末永对妻子的感情,但是在接通歹徒电话的时候却没有提出要有贵子出个声音确认一下她此刻是否安全,如此冷静的态度,让我一度用日本人都是变态来替他解释。当末永将车子开进车库,歹徒石割挟持人质出现,白国王的态度愈发奇怪,竟似乎对妻子的生死不闻不问似的。说好的爱情呢?说好的为了救妻子豁出一切呢?还是太紧张以至于不敢过问?
看书速度比疑问速度快得多,等我还没想明白,事实真相就这么摆在了眼前。我竟然有点想骂人。
这份疑似气愤的心情让我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结局似乎有那么一些不妥。完美犯罪是不存在的。末永这个受害者反转成为加害者,那一系列深思熟虑之后的行为,竟然如此儿戏。用胶带捆住自己与被别人捆住,其痕迹应该会不同吧?石割的尸体难道永远不会被发现?逃亡途中下车买东西这么多目击者难道警察不会调查?本书最大的看点就在这最后的反转,但是反转之后并不是结局,至少我觉得大有问题。末永下决心要救出有贵子,本书结尾男主人公似乎是完成了这个心愿,但有贵子真的得救了么?如此精心布局,最后导致这样一个充满未知危险状态的结局,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或者是因为作者三观正:犯罪者终将受到惩罚?
而比起故事内容,我觉得文字才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我是一个没什么耐性的人,却很矛盾地十分在意细节。很难想象一个五十岁的大叔能用如此细腻地笔触去描绘一个十几岁少女的内心世界而丝毫没有违和感,本书的文学性实在已经超越了推理。
我一度用可读性和画面感来判断一部小说是不是好作品。对于这本书,即便有着内容阅读上的断裂感,也让我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部出彩的文学作品。
强大的文字,足以支撑起看似莫名其妙的内容,将之一点一点串联起来。直至最后,发现每一个出现的信息没有被浪费。细腻而不啰嗦,全面却不繁复,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总是觉得,让人感觉不到文笔存在的文笔才是最好的文笔。《盘上之敌》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并不显得朴实。那娓娓道来的一言一语,让人不知不觉间就有了清晰的电影画面一般的感觉。
画面感是本书亮点中的亮点。入眼的是文字,脑海里映射出的却是影像。并不需要十分丰富的联想,就能如看电影一般阅读小说,这才是阅读的最大畅快感。作者落笔的时候,脑中必然设定好了极其精细准确的场景画面,并拥有极其丰富的词汇,才能让读者有这样的感受。
我总是不自觉地去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上阅读文字。作者所每一个读者都是不同的。在这么多词汇当中选择适当的,在大部分读者认知范围内的文字,去精准描述作者需要让读者清楚了解的场面,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我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读者,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并没有花费任何精力,仅仅只是阅读,就清楚了末永家的地理位置、周围景物、大路小路、警车的位置、末永私家车的位置、以及逃亡的路线等等一系列在阅读其他小说时至少需要画图才能弄明白的信息。而往往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没设定好这些细节就粗粗下笔,更别提让读者弄清楚了。
有些场景对于小说主线的确无关紧要可以一笔带过,而对于推理小说,这些路线位置却是至关重要,丝毫马虎不得的。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上,我有时候很害怕看到这样精彩的描述,看得越多,越觉得无力。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我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能随意掌控文字能力的作者出现。这是读者之福,也是文学之福。
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与故事。故事很出彩,人物也是性格各异跃然纸上。
北村大神并没有花多少笔墨用于描述人物的外形。但是我却能从中勾勒出每一个人物的长相形态气质。章一郎是个斯文有礼的受气包。石割是个冷面冷心满脸凶相的家伙。兵头三季或许有些冷艳,喜欢用居高临下的眼神瞥人。有贵子身量不高,亲和有礼却拒人于千里之外,眼神沧桑坚定却带着几分楚楚可怜。而末永纯一则是一个看上去阳光向上,而内心十分有想法的上进青年。
推理小说中人物的重要性似乎是次于故事架构的,甚至可以故事饱满而人物十分单薄。但是推理小说毕竟也是文学作品,人物若是单薄了,如何撑得起饱满的情节?福尔摩斯与华生若不是有血有肉,怎能传诵于世?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描述。上面说每一个信息都没有浪费,的确夸张了。本书有些细节太过生活化。例如末永下班回家买了瓶咸菜吃晚饭,虽然买了最小瓶还是吃不完,需要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这些生活化片段虽然有着同样的强烈画面感,却是基本无用的信息,有没有都不影响大局。不过这或许只是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并非瑕疵,只是顺带鸡蛋里挑根骨头罢了。
看完书总要有些收获的。总之,我被这文的叙诡打了一棒子,由偏见转而为叹服。拜服于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底之下,走入那河边小小的原始森林,寻找那隐藏于参天大树阴影下的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