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余映潮 |
推荐者 |
王端 |
阅读体会分享: 其实,今天站在这里,很忐忑。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充其量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是在文字表面的滑行。我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简单的聊聊我看到的冰山一角。 余老师在自序中说:我深深知道,我所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只是语文教学蔚蓝大海中的一片浪花,我殷切希望自己的这片教学浪花能有一点独特的形貌,能有一点异样的闪光,能有一点和悦的声响。他的这种谦逊使他博采众长,勤于学习。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中学语文界比较特别的例子(《自序》p1)的重要原因。 一、博采众长,勤于学习 余老师在书中透露:一次研讨会上,他围绕 “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的话题,作了近两万字左右的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连胡老师都很认真的听、记,并在发言结束后立即询问讲话的资料从哪里来?余老师只回答“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呀”。事后,余老师出具了胡老师40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余老师说“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被我‘尽收眼底’,即使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 余老师又说:中学语文界的名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从师要“高”,他们就是“高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好多羊肠小路,少走好多走过去又退回来的路。名师研究是很有效益的研究。名师研究贵在深入,贵在品味,贵在提炼。 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也通过对大量名师的课例的研习阐发他的主张和观点。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余老师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成为名师,但我觉得这只是他成功的客观因素,最主要的是余老师对教材、对课文的把玩。 二、 把玩教材,精于创意 “把玩”在词典上解释为“拿着东西赏玩”。余老师不仅对单篇课文力透纸背的阅读,他还对教材进行把玩。余老师说“语文教师需要学会把玩教材。这种把玩不只是对一篇一篇的课文进行分析与欣赏,还有另外一个更为艺术化的境界,那就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同样,对教学资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P233)他对教材的研读达到了他自己总结的三种境界: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正因为如此,余老师于把玩中梳理和整合,于把玩中设计一堂堂有创意的的课堂。正如他自己所说“对课文创造性地艰苦玩赏,让我创造了不知多少好的资料。”(余映潮《我的积累八法》) 仅仅把玩教材,还不足以让余老师成为语文教学界的“这一个”。他的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 余老师指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p182)他说“我研读课文的别有个性的方法,可能就超过了20种”。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富有想象力的“趣味欣赏”这一活动,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p18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用很漂亮的逻辑顺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p73)这样的设计使课堂充盈着特别的乐趣,使教学呈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钱理群、王富仁和孙绍振老师对中学语文课文的偏僻入里的解读不也正是他们对教材把玩的结果吗?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有把玩教材的意识,对课文进行深加工,进行美加工,进行巧加工,进行厚加工。修炼自己的苦心、耐心、细心、静心、慧心与恒心。于文本解读中,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悟出最佳的教学设计,运用最好的教学策略,甚至也能像余老师那样有创意地教学。余老师的最大的创意莫过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 三、 板块设计,勇于创造 这也是余老师的主流的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p12)如《七颗钻石》的“进入录音棚,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P10)《童趣》的“层进式朗读,多角度说读,方法式译读”等,余老师的几十节演示课,表现出各自独有的结构层次,形态各异,别有风味。(p2) 余老师的课堂基本由三个板块构成,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0-15分钟)。”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注重“师生对话”,学生的“学的课堂”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班级的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的体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四、学生活动,贵在创新 这种共同的学习体验的获得要依赖于课堂上学生的充分活动。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在课堂上,他想方设法地把时间留给学生,留给学生去读课文,留给学生去想问题,留给学生去发言,留给学生去品读。(p137)体现了“学生的本体”意识。 《律诗二首》中,余老师创新设计了这样的学生活动: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即大声地朗读——与诗人相遇;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流畅地背读——品诗人写法;优美的说读——对诗人说话。 余老师还在书中介绍了别出心裁而又实用的创新活动,如“分层推进式朗读”、“微型话题式品读”、“妙点揣摩式欣赏”等。 这些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的“潜意识”得到充分的暴露,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学习的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在课堂上彰显;让教师更容易捕捉学生思维的盲点,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度。 但是,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个性化的评价和点拨,恐怕会缺少激情和热情。如果没有教师的方法的指点,那么学生的活动就是零星的、零散的、不成结构的。余老师在课堂上“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p3) 五、授之以渔,贵在得法 注重学生创新的活动之外,余老师也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散步》一文的教学中,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美读——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第三步: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示范朗读一样。 而对《散步》一文语言的欣赏,余老师提示学生可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句子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指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能力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 现在,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更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提炼学法,通过师生同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其实余老师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上几点只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几点。余老师在书后的“跋”中,如是说:作为一个终身追求发展的语文老师,需要读书,需要写作,需要进行专题研究,需要有短期的教研规划和长远的奋斗目标……他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研究的。 有人说“名师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可以学习名师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我说,作为师之蕴人,我们在练就“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的同时,追求“解读之思考,诗意之表达,师也;以语文为根,因学生而教,蕴也”的境界,也定能挥舞出“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研修语文教学的能力,培育语文学习的素养,追求母语文化的意蕴”的专业发展风景。 为了梦想,让我们在路上,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