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一
书目推荐
——东方中学张经纬
书 名:《亲爱的安德烈》 作 家:龙应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
|
|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 龙应台用了这一句话来描写她与她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代沟。说到华人的书信体的书单里,不得不提的有知名的《傅雷家书》,怕也要添上当代作家“龙应台家书”——《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是蜚声华人社会的教授、作家与思想者,她以通信方式与拥有德国血统的儿子安德烈对谈,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年龄以及文化的双层代沟让他们母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上加难,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个不熟悉的人就通过写信的方式来拉近距离,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他们也会一起回忆他们之间的记忆。这两个不同的人用这些方式找到了许多的共同点。 他们在信中会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或是对某件事情的观点。正如书中所说: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个人被权力打击时,是反抗还是接受?为何接受又为何反抗?如何接受又如何反抗?你将来会遇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母子通信涉及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文笔生动,话题广泛,探究执着,情感深邃,令人感动。 一个母亲能与孩子这么交流,是一种多大的感动。我们都退让一步,不能全部认同但我学着理解你的世界。两代人的代沟,两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争吵,可是我相信,这样的开诚布公,得到的不会是离家出走,摔门而去的决裂,这样的争吵会让他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我认为龙应台足够尊重安德烈,给他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安德烈说这是妈妈自以为是的施舍时,我还是那么由衷的赞同,本来这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可是大部分父母做不到,即便做到的也认为这是孩子应该珍惜的,因为这是自己的施舍,而不是必须。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承受痛苦,只能让他们去经历,去成长;孩子也无法改变父母一天天老去的事实,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爱给他们关怀。 每个读者都说“原来母子之间可以这样交流,这样深刻的沟通各自对问题的观点”,我们也对于两代人之间这样的交流感到震惊和羡慕,当读完以后,却又发现那毕竟是发生在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之间,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或和我们的孩子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和交流吗?我们似乎已经忘了我们之间何时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沟通,是生活琐事埋葬了我们的思想,还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才导致生活如此琐碎? 或许当我们和我们的家人都安静下来,积极思索家长子女沟通的有效方式,趁孩子没有“抛弃”你,趁父母还有思辨,趁一切还来得及,努力做点尝试,或许会在平淡无奇的家庭关系中有新的发现与思考。 |
书 名:《万历十五年》 作 家:黄仁宇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
|
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商业的书籍。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军事以及当世的思想的历史著作。作者贯穿始终的就是对明王朝以及类似的王朝以宗法及道德运作国家机关的分析和批评。作者以各个看似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几个主题来分别阐述作者的观点,形式类似于小说的细致。作者分析的立场以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作者是“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万历皇帝》、《第二章:首府申时行》、《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第四章:活着的祖宗》、《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书中讲述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万历年间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生平际遇和他们的观点,这其中有最高统治者、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道德楷模、英明武将和独特的思想家,这些人物独具代表性。皇帝从一开始的虚心好学,最终深感自己无非是国家的一个仪式,难以“做自己”;张居正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锐意创新,死后随即被文官集团弹劾;申时行试图和平解决双方不得罪,最终也是碌碌无为;海瑞最遵守各项规则,依然无法获得认可;戚继光有一身治军本领和赫赫战功,依然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培养军队;李贽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不够系统,人人行事,基本都很难超越时代,即便是偶能超越,但依旧为时代所限,李贽即是如此。 把一个横断面截开后看前因后果,才发现历史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的细节、感情、欲望所驱动的,而非历史书那种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理所当然的逻辑。经历过战争、流亡,从原先的国内从军到后来定居美国,步入中年之后经历的过往交织的复杂人生体验,使黄仁宇的立场复杂,且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作家。正如他自己将自己的“大”历史观分享时如是说到“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万历十五年》一书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明帝国的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以道德代替法制这一顽疾并非是某个人能够改变的,上至君王下至能臣,都未能冲破这一堵滞碍社会发展的墙。 此书不是罗列历史事件,也不是介绍人物的生平经历,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中国最终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其中皇帝和官员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皇帝在帝国中起到的表率和象征作用,官员之间互相攻击的细节以及做一件突破制度的好事困难重重等等细节都是我这个历史门外汉所没有想到的。《万历十五年》可以一窥明史,明史是这样,其他朝代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呢?明朝吃过制度落后的亏,以史为鉴,值得后人深思。
|